评剧艺术家筱俊亭的故乡情

时间:2024-05-07 14:15:21来源:玥泉头条作者:休闲
农历辛丑年腊月初六,评剧是艺术评剧老艺术家筱俊亭诞辰一百年的日子。戏迷们都知道,家筱俊亭筱俊亭是乡情东北评剧领军人物,定居沈阳多年。评剧岂不知,艺术在她心中,家筱俊亭天津卫始终是乡情她的根,津沽大地是评剧她梦魂萦绕的故乡。海河水滋养了她、艺术津门名家提携了她、家筱俊亭津沽大地丰富多彩的乡情艺术形式丰富了她。晚年,评剧她思恋故土,艺术回津定居,家筱俊亭直至终老。家贫无着顽童谋生入梨园筱俊亭祖籍山东庆云县,家里世世代代是穷苦的农民,父亲二十多岁时为生活所迫到天津学徒做木匠。1921年腊月,筱俊亭降生在天津西车站南竹林村。从她记事起,家里一贫如洗,一领炕席、一个破饭桌,一个既当凳子又当柜子的小地柜,便是所有家当。她6岁那年的大年三十,父亲突然得了中风急症,撒手人寰。此后,母亲没日没夜拼命缝穷,母女依然食不果腹。后来,她家搬到河北大街石桥西,离天桂戏院很近,那里每天演出梆子、落子、大鼓书,小孩子们受熏陶都能哼几句,有几个小姐妹还跟着老先生学了戏。筱俊亭也想学,但母亲认为这个职业是下九流,被人瞧不起,坚决不同意。有个双目失明教戏的王先生就找到她母亲,说学戏后可以挣钱养家,母亲这才勉强同意。那年筱俊亭8岁。学了没几天,王先生就带她走街串巷卖唱了;每天出去总能挣点钱回来,有一次出堂会,竟分了20个大铜子。那时,6个大铜子能买一斤棒子面,7个大铜子能买一斤白面,8岁的筱俊亭就能为家里挣饭吃了。为此,她下决心一定好好学戏。说是学戏,其实就是唱探清水河等一些民间小调,王先生见她学得快,就又给她找了个叫杨义的老师。杨老师能拉擅唱,教了筱俊亭《花为媒》里的报花名、《马寡妇开店》中的做饭等很多戏的片段。会的戏多一点了,杨先生就给她说说身段,很快筱俊亭学会了《老妈开嗙》《锯大缸》《小王打鸟》《小过年》《打狗劝夫》等几个单出小戏。筱俊亭第一次登台,是在西南角破烂市里的小土台子上,她扮演的既不是大姑娘,也不是小媳妇,而是《老妈开嗙》中接媳妇的傻柱子。不化妆,头戴个小毡帽,穿上件水衣子,系个小腰包就上台了。尽管老师一再嘱咐别害怕,面对台下仅有的十来个观众,筱俊亭还是吓得腿发抖,眼发直。好在平时练得多,演得还真像个小傻柱子,观众们逗得直乐。慢慢地,唱得好一点儿了,筱俊亭就进了小茶园演出。作为一个演戏的小女孩,总得有个响亮顺耳的名字吧?筱俊亭出生时没人给取学名,父母把她当儿子养,给她取了个小名儿叫小小儿,后来父母曾送她上了几天私塾,私塾先生给她取了个学名张忠善。唱戏的小演员叫张忠善不容易被人记住,戏班的老先生就给她起了个艺名花俊亭。那时她年龄幼小,个子矮,大家都不叫她花俊亭,而是亲切地唤她小俊亭,叫来叫去便传开了。等到她当了小主演,贴戏报和戳水牌时要写主演的名字,老先生就和她商量,将小字改成了艺名中常用的筱。紧急救场真情感动白玉霜如果说筱俊亭学戏之初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随着学戏的深入,她已逐渐迷恋上了这门艺术。在各小剧场、茶社演出之余,筱俊亭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欣赏前辈演员的演唱,从中汲取精华。最令她痴迷的,当属人称评剧皇后的白玉霜。白在演唱上充分发挥自己中低音强、共鸣音好、丹田气足的特长,采用低弦低腔的唱法,唱腔低回婉转,细腻传情,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极其细致。当时,有一位给白玉霜配戏的演员叫张艳霞,筱俊亭和张的妹妹是好朋友,她就经常去找张艳霞,借机看白玉霜的戏。有一天她又到鼓楼福仙茶园看戏,那天戏码是白玉霜的时装戏《一瓶白兰地》。剧中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小男孩外出归来恰巧将继母娘与前夫堵在床上,继母娘恼羞成怒,要害死男孩,吓得小女孩大哭。可巧那天演小女孩的演员生病没来,后台管事便让筱俊亭救场,尽管她没看过这出戏,但通过白玉霜表演情绪的感染,很快就入了戏,演到小女孩害怕时,筱俊亭霎时泪如雨下,这场演出圆满成功!下台后,白玉霜非常高兴,捧着筱俊亭的脸说:宝贝儿啊,你演得太好啦!来吧,到我这个班儿来演吧!从此,筱俊亭加入了白玉霜班社,那一年,她11岁。筱俊亭在白玉霜戏班演了两年多的光景。1934年白玉霜应邀出远门献艺,因为母亲不放心年幼的女儿离家太远,筱俊亭就离开了其剧团。这两年多,筱俊亭虽然只演一些丫环、彩女之类的小角色,顶好时也不过是在白前边垫一出帽戏,但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学会了白玉霜的很多名唱段,并偷会了《珍珠衫》《杨三姐告状》等戏的表演。筱俊亭嗓音条件有欠缺,太高唱不上去。当时在天津最流行刘(翠霞)派高音大嗓演唱风格,青年演员普遍宗刘派,筱俊亭演唱很是吃力,一度极为沮丧,对能否继续当演员都失去了信心。在和白玉霜同台的过程中,白玉霜勇于吸收前辈及同时代演员的艺术精华,敢于根据自己嗓音条件突破传统、大胆创造的精神,给了筱俊亭很大启迪。后来,在演出实践中,她有意识开辟新路,也试着往低里走,在广阔的中、低音区施展才华,逐渐形成低回婉转的演唱风格,终于受到了津门观众的认可与欢迎。冒雨献艺一炮打响林亭口1935年秋季的一天,筱俊亭刚从外地演出归来回到天津,宝坻县林亭口便有人来邀角儿。宝坻县是评剧窝子,曾教过她的刘庆奎、寇文质、还有一位外号叫娘们仨的李姓老师,全是宝坻人。几位老师对她管教极严,耐心传授,为她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筱俊亭对几位老师很是感恩,一听说是老师故乡宝坻县邀请,她顾不得休息,就风尘仆仆跟邀角人走了。筱俊亭坐着大马车,一路上尘土飞扬,颠簸动荡,临近中午,终于到了林亭口,许多人迎过来要看看名角儿的风采。那年筱俊亭14岁,梳个小撅辫,穿件大褂,再加之一路舟车劳顿,灰头土脸的,显得挺不起眼。村里管事的一看筱俊亭,当时泄了气:这么个小黄毛丫头能唱好戏?甭唱了!拆棚!真有老乡们七手八脚去拆棚了!筱俊亭吓得不知所措。棚拆了半截,有好心人见这小女孩怪可怜,建议道:既然接来了,就让她唱唱试试吧,唱不好再拆棚。主事人又提出要求:到我们这儿唱戏的,打炮都唱《白马告状》,不会唱走人!筱俊亭已被吓得乱了方寸,听说让唱《白马告状》,心里当时豁亮起来,这出戏又叫《刘翠屏哭井》,她很拿手。快开戏了,筱俊亭在戏棚里挂上自己的绣花守旧(即挂在舞台上写有出将入相字样的门帘、帐子),又把一套桌帏椅帔布置在台上。观众们看了,感觉挺新鲜。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有名气的演员才用这个。这是筱俊亭在旧货市场买的,虽然旧了些,依然很漂亮。看到这绣花守旧,懂行人开始有点儿高看筱俊亭了。锣鼓声中,筱俊亭登上舞台,那俊美端庄的扮相、婉转传情的唱腔,处处散发出强烈而迷人的艺术魅力。《白马告状》本来就是一出苦戏,筱俊亭平时演来都格外动情,何况那天她又受到奚落。演到伤悲处,筱俊亭分不清哪是弱女子刘翠屏的悲惨遭遇,哪是自己这个小演员作艺、谋生的艰难,她积蓄胸中的委屈再也抑制不住,热泪横流。她那哀怨欲绝的行腔,只唱得台下的老乡们唏嘘不已,刚才还闹着让拆棚的那位满脸不屑的管事人,此时也泪眼蒙眬了。正当演出达到高潮之际,天公不作美,一声霹雳,大雨瓢泼。筱俊亭见老乡们淋在雨中,心里不忍,同时也怕淋坏了绣花守旧,就想停止演出,不料老乡们没有过够戏瘾,要求她取下绣花守旧接着唱。于是,筱俊亭顶着席棚嘀嘀嗒嗒落下的雨水,踩着起伏不定的台板继续演出。老乡们站在雨中,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着麻袋、有的打着伞,看得入了神。筱俊亭在林亭口一炮打响,连演四十余天。搭班天乐劝业场内撷精华为了养活一家人,筱俊亭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休息,总是一天又一天接连不断地演出,从林亭口回到天津不久,就到劝业场六楼天乐戏院搭班唱戏。那时正值上世纪30年代末期,劝业场已成为天津商业中心,不光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且设有多家游艺场和小剧场,那时筱俊亭和她的伙伴儿们还都是小演员。演出之余,她经常和鲜灵霞沿着楼梯一层一层跑楼玩儿,有时还去照哈哈镜互相取笑。这一时期,筱俊亭与名角儿爱莲君、鲜灵霞、筱玉芳、郭砚芳、李文芳、新凤霞等同台。在为爱莲君配戏时,筱俊亭深深迷恋上了她的演唱艺术。爱莲君嗓音宽亮脆俏,柔美清醇,咬字清晰,勇于革新创造,当时她唱的有小红细留神儿八月中秋雁南飞等唱段具有独特风格,满街传唱。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疙瘩腔,这种唱腔曲调不平不直,宛如一条彩带上打了一些不同花形的结,俏巧玲珑、节奏铿锵。和同期著名演员刘翠霞相比,如果说刘腔如碧海波涛,一泻千里,那么爱腔则像潺潺溪流,跳跃多姿。筱俊亭时时处处留心爱莲君的演唱,几乎偷会了爱派的所有唱段,后来她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的筱派唱腔里独具风格的疙瘩腔,就是在爱莲君疙瘩腔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嗓音条件创成的。筱俊亭在天乐戏院演出,因为有便利条件,经常在没她角色时,去看各剧场的戏。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她眼界大开。文明戏剧目以清装戏居多,演员多为大学生下海,他们文化高,肯思考,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经过认真严肃的研究,刻画人物有深度,近情理,感动人,表演不庸俗。天华景小科班清一色六七岁的小演员,利用转动舞台演出《天河配》《天上斗牛宫》《八仙过海》以及连台本戏《西游记》,极为赏心悦目。七楼的昆曲以侯永奎为主演,他武功扎实、扮相英武、身段漂亮干净、嗓音激昂挺拔。这些演出,筱俊亭都非常喜欢,总是看不够。但最令她痴迷的,还得说是什样杂耍,她不仅在劝业场内观看,还经常跑到附近的泰康商场小梨园和天祥市场大观园去欣赏。刘宝全、白云鹏、小彩舞的京韵,王佩臣的醋溜大鼓,石慧儒的单弦,马增芬的西河大鼓,乔清秀、王宝霞、王元堂的河南坠子,高五姑的天津时调,吉平三的太平歌词,小蘑菇、荷花女的相声,筱俊亭均如痴如醉。众多名家对观众谦虚真诚的态度、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表演方面的优长,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她学会了很多曲艺唱段。后来为了招徕观众,在演评剧《纺棉花》等有戏中串唱的情节时,她就经常学刘宝全、乔清秀的唱段,在反串双簧时,别人在前面表演,她则在椅子后面学唱王佩臣的醋溜大鼓。在劝业场演出这一时期,确实是筱俊亭演艺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许许多多优美的身段、腔调都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为她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后来,艺术上成熟后,筱俊亭在塑造人物、创腔儿时,不经意间,一些美妙的旋律总会融入她的唱腔中,使得她的演唱巧腔迭出,新颖别致。可以说,筱俊亭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新流派,这和她对家乡戏曲、曲艺艺术如痴如醉的喜爱是分不开的。到19岁时,筱俊亭几乎学习和继承了全部评剧早期老剧目,在唱、念、做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传统基本功基础。由于她执著治艺、广采博收,勇于革新,终于在不断演出实践中,在当时津门到处以高门大嗓演唱风格盛行的大背景下,独辟蹊径,以走低腔儿闯出一条新路,并得到挑剔的津门观众的认可,从而声名鹊起。1952年,筱俊亭31岁时由津应邀到锦州演出,赶上那里组建国营剧团,被留在锦州,后并入沈阳评剧院,定居东北。岁月留痕珍贵影像存故里筱俊亭在东北参加国营剧团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仍沿袭以前行当,以演青衣、花旦戏为主。后来,她身形发胖,便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致力于评剧老旦行当的探索,终以《打金枝》《穆桂英挂帅》《杨八姐游春》《对花枪》《包公审太后》等剧目,创成独具风格的评剧筱派老旦唱腔,蜚声剧坛。几十年间,她虽然定居东北,但亲戚朋友都在家乡天津,她时常不断回家乡探亲或演出。尤其文革后,她差不多年年回家乡献艺,也许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位老艺术家把人生中极为有意义的影像,均留在了津门故里。1990年4月,已然离开舞台的近七十岁的筱俊亭为振兴评剧,再次率沈阳评剧院三团回到家乡,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打炮戏是她的三出拿手好戏《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红透半壁江山的筱俊亭以古稀之年彩唱全本大戏,受到家乡观众热烈欢迎,中国大戏院门前车水马龙,许多多年不出门的高龄老人也由儿孙搀扶前来,更有郊县观众辗转数十里赶来争睹筱俊亭的风采。不仅观众对筱俊亭倾注无限热情,天津电台、电视台均赶来录制资料。天津电台对《打金枝》进行了现场直播,录下三出戏的录音资料,天津电视台则录下三出戏的影像,在电视上陆续播放。筱俊亭终年奔波各地演出,对留存自己的影像资料不太用心,演出的戏不少,留下的影像资料极少。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光盘开始流行,市面上出现了筱俊亭的《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光盘,那便是当年天津电视台在中国大戏院录下的;如今网上铺天盖地的筱俊亭彩唱资料,也正是这三出戏的影像。晚年,筱俊亭时常感叹:太珍贵了!我唱一辈子戏,我这几出代表剧目,还是家乡重视,都给我录下来了!2006年9月,中国大戏院建成70周年之际,筱俊亭应邀参加庆祝演出,与诸多耄耋之年的各剧种名家同台献艺,尤其让她激动的,是与豫剧大师马金凤会面。这两位老人,一个是名震华夏的评剧宗师,一个是红透半壁江山的豫剧泰斗。在几十年漫长的舞台生涯中,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剧种,两位老艺术家分别塑造了多个相同的人物:《对花枪》中的姜桂枝、《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打金枝》中的国母沈后、《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可巧的是,二老舞台上的扮相,舞台下胖墩墩的身材、风趣幽默的性格,亦有几许相同。如此有缘的两位老宗师,虽然久闻对方大名并相互仰慕,却因地域的关系,从未有机会谋面。可以说,两位宗师神交了几十年,是中国大戏院建成70周年庆典活动,让她们在耄耋之年欣喜相逢并同台献艺。筱俊亭即将登台,在侧幕候场,马金凤悄悄给老大姐搬来椅子并扶大姐坐下。筱俊亭登台演唱,马金凤笑眯眯在侧幕观看,连连晗首。马金凤上台演唱,筱俊亭亦随着马金凤的表演,脸上不时呈现出穆桂英各种情绪的表情。马金凤一曲唱罢,筱俊亭手捧鲜花,小碎步走上舞台,恭敬地献给马金凤,那份亲切与祥和,迷醉了舞台两侧观看的艺术家,更迷醉了台下的众多戏迷。这是今生今世,两位老人唯一一次历史性会面。有热心观众留下这段珍贵影像并上传网络,至今各地戏迷看到,仍感慨唏嘘。筱俊亭最后一次为观众献艺,也是在故乡天津卫。那是2010年7月,评剧生行翘楚李福安老人舞台生涯80年纪念活动在中国大戏院举行。筱俊亭已近90岁高龄,因平素血压不稳,基本谢绝了舞台演出,但老大哥举办活动,筱俊亭还是欣然前往。毕竟年事太高,诸多因素不确定,媒体没敢大张旗鼓宣传她将登台与观众见面的消息。演出当日,老寿星李福安以其代表剧目《蝴蝶杯》中县令田云山的一大段念白答谢知音后,观众以为演出即将结束,不料李老突然宣布:下面请我的妹妹筱俊亭跟大家见面!话音未落,筱俊亭已然坐着轮椅,由孙儿推上舞台。她手捧鲜花,眼含热泪,执意站立起来,将鲜花敬献给李老。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深深向观众鞠躬致谢之后,筱俊亭坐回轮椅,以朴实的话语表达对老大哥的祝福之情,清唱《小院风波》《小女婿》中的精彩唱段代表老大哥答谢热情的津门知音。中国大戏院沸腾了,楼上楼下千余名观众全都站立起来,掌声如潮,许多人拥到台口,与这位老艺术家拉起了家常。那份亲切、热情与和谐的气氛,令许多人流下热泪。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恐怕在这座享誉海内外、曾接待过无数知名艺术家的中国大戏院里,也不多见!谁能想到,这次演出,竟是筱俊亭人生最后一次登台为观众献艺。冥冥中,她把最后的谢幕,也留在了家乡天津卫。2013年11月4日,这位评剧大家以92岁高龄安详谢世。家人遵她嘱将其安葬津门。筱俊亭长眠故里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